在職研究生報考指南:中科院心理所概況
中科院心理所概況:
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成立于1951年,其前身為創建于1929年的中央研究院心理研究所。心理所的戰略定位是:探索人類心智本質,揭示心理和行為的生物學基礎與環境影響機制,為提高國民心理素質、促進社會和諧發展提供重要知識基礎和科技支撐,成為引領我國心理科學發展、有重要影響力的國際著名研究機構和服務國家科技創新與社會經濟發展的心理學科技智庫。
心理所現有職工204人,其中研究人員143人(研究員37人、副研65人、助研41人),管理和支撐人員 61人,外籍專家2人,中共“十八大”代表1人,第十二屆全國政協委員1人,有發展中國家科學院院士2人,“百人計劃”入選者15人,“青年千人計劃”入選者1人,“千人計劃短期項目”入選者1人,“萬人計劃”青年拔尖人才入選者1人,國家杰出青年基金獲得者1人,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2人。
心理所是中國科學院心理健康重點實驗室的依托單位,同時建有中國科學院行為科學重點實驗室。設有健康與遺傳心理學、認知與發展心理學以及社會與工程心理學三個研究室。
中國科學院心理健康重點實驗室基于“生物-心理-社會-工程”模式,從分子、神經網絡、腦功能到個體與社會行為水平,探索心理、認知、行為、遺傳與健康的相互作用規律及其機制,闡明中國人心理健康狀態的群體分布和變化規律,建立心理疾患的基礎數據庫和數據分析平臺,為心理疾病的預防、早期診斷和治療提供科學依據,針對性開發心理危機干預與心理健康促進的方法和技術,為我國公共心理健康服務和國家政策制定提供理論與技術支持,成為我國心理健康領域具有引領性的創新研究和應用基地。
中國科學院行為科學重點實驗室圍繞“行為的心理和神經基礎”這一科學問題,研究個體和群體行為的發生、發展規律及其神經機制,闡釋、預測和調控人的行為。主要從三個方向展開研究:行為的發生及發展規律、行為的腦機制、個體和群體行為的心理機制。實驗室的建設目標是成為國際一流的行為科學研究平臺和高端創新人才培養基地,服務于提升國民心理素質和促進社會和諧發展的科技智庫。
心理所是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批準的首批博士、碩士學位授予單位,是心理學一級學科博士和碩士學位授予單位。現有基礎心理學、發展與教育心理學、應用心理學、健康心理學和認知神經科學5個博士和碩士培養點,并設有個心理學博士后流動站。現有在讀研究生284人,其中博士研究生143人,碩士研究生141人;在站博士后19人。3人獲全國百篇優秀博士論文,8人獲中國科學院優秀博士論文。
2009年至2013年,心理所共承擔科研項目及課題共計338項。其中承擔973課題5項;科技部科技基礎性工作專項項目1項;國家科技支撐計劃項目1項,國家科技支撐計劃課題8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142項,其中重點項目2項、杰青1項、重大研究計劃重點支持項目2項、重大研究計劃培育項目4項、面上/青年及其他項目133項;主持中國科學院項目及課題63項,其中戰略性先導專項A類課題1項,B類課題2項,知識創新工程重要方向項目 10項,重點部署項目3項;此外,還承擔了其他部委及地方委托等課題113項。
2009年至2013年,心理所共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1項、國防科技進步三等獎1項、北京市科技獎三等獎1項、省部級科技進步獎2項;獲批專利12項。共發表各類科技論文1439篇,其中SCI/SSCI/EI收錄的期刊論文877篇,國內核心期刊收錄論文488篇,影響因子大于5的論文76篇,其中第一作者論文29篇,最高影響因子為32.745;Q1類文章占SCI/SSCI發表文章的比例約為48%;出版專著/譯著共計57部。圍繞國家戰略需求開展研究,有效服務于政府宏觀決策,共提交咨詢報告46項,其中18項被中辦國辦采用,7項得到中央或國家領導人的批示。
心理所現已建立了“一庫兩平臺”的科技支撐體系,即“心理與行為基礎數據庫”和“心理與行為研究實驗平臺”、“心理學科研與服務信息化平臺”。中國心理科學信息中心綜合服務系統包括圖書館及網絡中心。心理所圖書館為全國館藏最為豐富的心理學專業圖書館,藏書5萬余冊,可利用的心理學相關數據庫超過50種。
心理所出版三本心理學學術期刊,包括我國第一本英文心理學期刊《PsyCh Journal》,及兩本中文心理學期刊《心理學報》和《心理科學進展》。《PsyCh Journal》發表來自世界各國的心理學研究進展,同時集中展現海內外華人心理學研究的最新成果,為我國心理學家和世界心理學家提供交流平臺。與中國心理學會合辦的《心理學報》,反映我國心理學研究水平,在中國心理學界享有最高聲譽,在國際上發揮著積極影響力。心理所主辦、國內外公開發行的《心理科學進展》,主要反映心理學各領域的最新研究進展。
心理所的科學研究得到國際同行的認可。諾貝爾獎獲得者Daniel Kahneman教授、美國科學院和醫學院院士Michael I. Posner教授是心理所外籍榮譽研究員;德國科學院院士Ernest Poeppel教授是心理所特聘研究員;心理學家、瑞典皇家科學院院士、諾貝爾經濟學獎評委Lars-Göran Nilsson被推薦為“中國科學院愛因斯坦講席教授”;作為中國心理學會的掛靠單位,2004年心理所與中國心理學會共同在北京成功舉辦了第28屆國際心理學大會,大會主席、秘書長、組織委員會主任和科學委員會主任均由心理所專家擔任;現有30余人次在國際學術組織和期刊中任職。
心理所積極頻繁地與國際學術機構和外國研究機構進行學術交流及合作。與University of Michigan (美國)、University of Minnesota (美國)、Rutgers University(美國)、National Institute of Drug Abuse (美國)、Nijmegen University (荷蘭)、VU University Amsterdam(荷蘭)University of Adelaide (澳大利亞)、Munich University(德國)、Saarland University (德國)、University of Stockholm (瑞典)、Miami University (美國)等國際知名大學和研究機構建立了長期的學術交流與合作關系。
心理所開展了以科技咨詢為主要形式的外向型成果轉化技術轉移工作。以國家公務員心理與行為研究中心為依托的“中央國家機關職工心理健康咨詢中心”和“中央直屬機關職工心理健康服務中心”兩個專屬機構,專門面向中央和地方公務員開展研究和心理健康促進工作。中心充分發揮專業優勢,緊密結合公務員的工作實際,圍繞“測查評估體系、咨詢輔導體系、科普宣傳體系、宣傳教育體系”四個體系建設,逐步形成“有特色、重實效、能做到、可推廣、廣覆蓋”的服務模式,為機關廣大職工群眾提供多層次、全方位、高品質的心理健康服務。2009年至2013年,服務人數覆蓋76個部委機關,約20萬人,提交的2項政府建議被中辦采用,其中1項獲得中央領導批示。
心理所高度重視心理學科學普及與傳播工作。先后承擔了中國科協“心理與健康”大型科普展覽、北京市科協心理學戶外科普園、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兒童心理健康巡展”等多項科普任務。并連續多年參與中科院“公眾科學日”、“科學嘉年華”等公益科學傳播活動,獲得了較好的社會效益。同時,心理所科研人員編寫、創作了多種心理學系列科普圖書、音像制品,制作了近百種科普宣傳品、科普掛圖,并形成了較為成熟穩定的科普專業創作隊伍。“心理夢工廠”是國內首個以心理學科學傳播為目的,集科普展覽展示、科教活動、科技產品轉化為一體的心理科學和心理健康知識傳播基地。現已擁有近40項心理學體驗式科普展項與設施,舉辦過多次較大規模的科普展覽活動。目前,“心理夢工廠”總面積近500平米,可容納近百人同時參觀。2013年4月,心理所“心理夢工廠”科普基地獲得北京市科委、北京市科協聯合頒發的“北京市科普教育基地”稱號。
“十二五”期間,心理所將圍繞實現“一二三”戰略目標,著力加強業已形成優勢的“心理疾患的早期識別與干預”和“社會預警與決策”領域的研究,力爭實現重大創新突破;重點培育“災害與創傷心理”、“網絡心理與虛擬行為”和“發展、教育與創造力培養”研究方向,積極應對災害給人類帶來的心理創傷,探究網絡對人類認知、情感、道德和行為的影響,滿足啟示教育實踐、提升國民創新能力的國家戰略需求,力爭實現科技創新的跨越發展。
- 閱讀上一篇:返回列表
- 閱讀下一篇:中科院心理所在職研究生聯系方式
- 在線測評
- 免費領取
免試入學資格在線評測
- 微信公眾號
- 教你快速拿證!
- 微信小程序
- 快速找學校!
版權與免責聲明:
①本平臺數據,僅供參考,請綜合各類信息進行報考;
②部分稿件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請盡快聯系我們進行相關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