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簡章
更多>政策解讀
快速擇校
原標題:學科交叉,打破壁壘,從學術源頭為新質生產力發展蓄勢賦能 ——種好人才培養與產業發展“試驗田”
隨著“考研國家線”出爐,各個高校將陸續公布復試分數線。從去年起,“交叉學科”開始單獨劃定復試分數線。學科交叉融合,是原始創新和重大技術突破的源泉,也將為新質生產力的發展蓄勢賦能。近年來,越來越多的高等院校積極布局新興交叉學科建設,助力培養更多高層次復合人才。
面向需求,學科建設“多點開花”
隨著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加速演進,一些重要科學問題和關鍵核心技術已經呈現出革命性突破的先兆,新的學科分支和新增長點不斷涌現,學科深度交叉融合勢不可擋。在2021年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教育部發布的《關于設置“交叉學科”門類、“集成電路科學與工程”和“國家安全學”一級學科的通知》中就提出,要設置“交叉學科”門類(門類代碼為“14”)。
學科交叉,推動人才培養同步改革。次年9月,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教育部發布的《研究生教育學科專業目錄(2022年)》中,交叉學科作為一個門類正式“入駐”,下設集成電路科學與工程、國家安全學、設計學、遙感科學與技術、智能科學與技術、納米科學與工程、區域國別學等8個一級學科學位,另外設置了密碼1個專業學位。
“賦能新質生產力發展,我國高校迫切需要聚焦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加快調整優化學科專業結構,新設、優化、完善一批適應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的學科專業,為產業結構優化、科學技術發展、創新人才供給提供支撐。”東南大學教務處處長、首席教授殷國棟表示。
記者查閱省內多所高校2023年和2024年碩士研究生招生目錄發現,越來越多的交叉學科已經出現。比如,去年東南大學以“14”開頭的交叉學科只招收了集成電路科學與工程的研究生,今年新增了智能科學與技術、設計學兩個交叉學科;揚州大學今年新設設計學交叉學科;南京郵電大學從去年起開設集成電路科學與工程專業交叉學科。
除了9個被設置為一級學科的交叉學科,高校也可以通過在教育部備案的方式,自行開設交叉學科,省內不少高校已就此展開探索。比如,東南大學布局了一批“四新”專業和雙學士學位項目,打造交叉學科專業群,制定“學科交叉與交叉學科人才培養專項行動計劃”。中國藥科大學“十四五”事業發展規劃提出,將推進以“藥學+X”學科交叉為關鍵,涵蓋化學藥、中藥、生物藥、醫療器械、活體藥物、數字藥物等現代藥物類型的“新藥科”建設。南京郵電大學布局建設智能科學與技術、納米科學與工程2個一級交叉學科和未來信息學科交叉中心……
“聚焦信息時代和未來產業,去年揚州大學自主設置了新能源與儲能工程、智能農業裝備工程等6個交叉學科。”揚州大學學科建設辦公室的成建宇介紹,學生入學后可以在多學科交叉培養環境中開展學習和研究工作。像該校已上報教育部備案的自設交叉學科“智慧農業”,就是以作物學、農業工程、植物保護、軟件工程等作為支撐學科,考生考研報名時可根據具體的學科代碼進行填報。
跨界碰撞,金點子“拔節成長”
面對日趨嚴峻的科學挑戰,單一學科視角越發顯露局限性。多學科交叉匯聚與多技術跨界融合將成為常態,并不斷催生新學科前沿、新科技領域和新創新形態。
近日,南京郵電大學科研團隊開發出一種DNA納米機器,能夠自動在血管里找到血栓,實現精準遞藥。這一學術成果的產生,得益于學科交叉團隊的聯合攻關。在南京郵電大學有機電子與信息顯示國家重點實驗室和生物智能材料與診療技術國家級重點實驗室培育建設點,師生們發揮各自學科優勢,“勁往一處使”。
該校教授汪聯輝告訴記者,他于2011年加入南京郵電大學后,結合南郵電子信息的研究特色開始組建團隊,在光電信息科學與生命健康交叉領域開展研究。智能溶栓納米機器的選題,就是源自團隊不同研究背景人員的“頭腦風暴”。“我們計劃,未來3至5年完成智能DNA溶栓納米機器在大型動物模型中的藥效及安全性評估,這一機器的成藥性研究及規模化生產工藝優化,積極申報臨床Ⅰ、Ⅱ、Ⅲ期試驗,推動研究成果早日在臨床實際應用。”
做科研既要注重深度,也要兼顧寬度。2月底,東南大學顧忠澤團隊聯合中國航天員科研訓練中心李瑩輝團隊開展的研究項目“人體器官芯片及多模態精準測量方法構建”,入選2023年度“中國生命科學十大進展”。團隊成員、東南大學生物科學與醫學工程學院副研究員杜鑫坦言,器官芯片這一前沿生物技術,涉及生命科學、機械工程、生物醫學、材料學、化學等多個學科,“可以說,沒有學科交叉,科研根本難以推進。”
研發過程中,不可避免地需要使用微流體芯片,而在實際使用中,傳統基于固體壁的微流體芯片無法更改結構,一旦需要修改,往往只能重新設計制備,費時費力。團隊就此研發出一種液體結構,可以像拼積木一樣快速組裝出不同構型。
杜鑫從中深切體會到,隔行如隔山,不同專業的人溝通起來往往并不那么容易,而復合型人才就像是一架橋梁。研發過程中,專精于某一領域的研究者時常會在一個問題上“撞南墻”,而在跨學科視角之下,很可能稍微“拐個彎”難題就可以迎刃而解。
跨學科視角下,未來值得期待
學科交叉,意味著所學課程更深入地融合交叉。這也符合經濟社會發展對高層次創新型、復合型、應用型人才的迫切需求。
“發展交叉學科,重點是要打破原來涇渭分明的學科專業體系。”成建宇認為,要打破學科壁壘,構建大平臺、集聚大團隊、解決大問題,通過學科交叉重新配置資源,吸收、整合和運用不同學科的知識、方法和技能,以探索新的領域、提供新的問題解決方案,從而推動學科發展。這個過程中會推動培養一批復合型人才,引導師生從不同的角度審視問題,擁有更開闊的思維。
“學科交叉不僅關乎學科建設,還涉及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產業轉化等多個方面,如今已體現在同學們的專業課上。”殷國棟表示,隨著人工智能的發展,越來越多的學科與之有所交叉。東南大學已率先開展了人工智能通識教育核心課程體系建設,不僅按理工、醫學、人文學科分類建設導論課程,加強“人工智能+X”教育的新型教學組織建設,還由該校人工智能學院牽頭,聯合相關學科專業,組建了“人工智能+X”跨學科融合類課程教學改革研究虛擬教研室。“未來,我們還會加強交叉學科專業、雙學士學位、輔修專業、微專業的整合與建設。”
在江南大學物聯網工程學院,研一學生佴宇飛正嘗試用人工智能算法為電子設計自動化(EDA)工具做服務。“EDA是集成電路行業的基石,我們利用軟件對芯片做布局布線,融入人工智能算法,實現芯片的自動布局自動連線。”佴宇飛告訴記者。一些行業經過長時間的發展會出現固化,交叉學科的出現,可以讓整個產業煥發新活力。
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既需要有基礎學科、交叉學科和新興學科背景的拔尖人才,也需要大批工程技術人才和大國工匠、高技能人才。陳虎是無錫黎曼機器人科技有限公司的一名機器人團隊主管,主要從事機器人前沿技術探索及項目實施落地、與客戶交流等工作。2019年從無錫職業技術學院工業機器人專業畢業后,他從機器人編程與調試做起,一步步成長為機器人工程師、視覺工程師。
“智能制造時代,扎實的專業基礎和嫻熟技能、交叉學科學習經歷和背景等都很重要。很多先進的儀器進入生產線后,需要有專業的工程師進行操作。”陳虎說,自己在校時要掌握機器人基礎、PLC、電氣自動化等專業知識和技能,還要學習高級語言、傳感器技術等物聯網專業課程。“當時感覺不輕松,但這樣交叉學科的課程學習讓我在進入職場后受益匪淺。”(葉真 謝詩涵)
推薦簡章
更多>相關文章推薦
02
04
2025年全國碩士研究生招生網上調劑意向采集系統已開通,系統開通后,各招生單位會根據本單位工作安排自行確定發布調劑信息時間,請考生密切關注有關招生單位信息動態。全國碩士研究生招生調劑服務系統已正式開通!
02
03
大家心心念念的研究生國家線終于出來啦,達到國家線的同學們就可以準備復試相關事宜了,下面為大家介紹一下,2025年學術類研究生國家線。
02
03
大家心心念念的研究生國家線終于出來啦,達到國家線的同學們就可以準備復試相關事宜了,下面為大家介紹一下,2025年專業類研究生國家線。
02
02
分數線是大家在報考在職研究生之前需要了解的問題,因為之后過線之后才能獲得相關證書,在職研究生分數線高不高?
01
29
現在,想要在職讀研的同學們越來越多,那么,在職讀研有哪些途徑呢? 其實,在職讀研5大途徑,下面,我們分別來看看: 一、同等學力申碩 此形式是目前最受考生
01
27
根據官方數據,2025年全國考研人數達到377萬,與去年相比增加36萬 ,同比增長約11%。在這日益激烈的考研競爭中,70%的同學可能會成為“陪跑”。 在這377萬人群中,其
客服電話:010-51264100
中國在職研究生網
免費咨詢
張老師
15901414201張老師
13810876422周老師
15811207920育小路
關注微信公眾號
招生政策隨時看
關注小程序
專業簡章學校隨時查
評論0
“無需登錄,可直接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