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簡章
更多>政策解讀
快速擇校
近年來,本研貫通培養模式作為改革舉措之一在越來越多高校中實行。該模式以其連貫性和長周期特征,適應了高水平科研成果產出規律及拔尖創新人才培養規律。而社會普遍評價標準中對高學歷與年輕化相結合的青睞和認可,也讓該模式有了充足的生源基礎和實施必要。
值得注意的是,本研貫通自誕生之日起,就因利弊并存引起廣泛關注,在頂層設計與操作層面也都存在許多需要探討和改進之處。當前,本研貫通廣泛推開已成為大勢所趨,如何進一步提升該模式在人才培養方面的有效性才是更有意義的命題。
提高本研貫通的有效性,需要進一步發揚該模式在拔尖創新人才培養方面的突出優勢,同時采取措施積極應對其在運行過程中可能出現的若干問題。
貫通也要分階段進行
本研貫通雖然打通了培養過程,但后續仍需科學確立階段性人才培養目標,并根據培養目標整合教育資源,確定評價及考核標準。
本研貫通可根據培養任務的不同,將培養過程劃分為知識架構階段、方法訓練階段和選題研究階段。在第一階段,通過課程學習和經典閱讀完成本學科領域專業知識的積累與擴充。在第二階段,通過實驗室輪轉、導師團隊指導、多課題參與等方式進行科研方法、科研技術和科研論文撰寫等方面的訓練。在第三階段,確定畢業論文選題,開展持續深入的研究。
根據每一階段的培養目標,在知識架構階段,應整合課程資源,使各年級課程之間形成層次性和互補性,由淺入深、由基礎到前沿,避免內容重復、領域狹窄和結構偏頗。
在方法訓練階段,應整合實驗室資源和導師資源,讓學生盡可能地接觸最先進最常用的實驗儀器,并組建導師團隊,定期開展學術討論,同時要求學生廣泛參與學術活動和實踐活動,聆聽國內外著名專家學者的報告講座,參與企業實際工作,將理論學習與現實需求緊密結合起來。
在選題研究階段,應整合學術資源,為學生提供較為充分的科研條件,并在必要時將其送往國外知名高校或科研機構進行聯合培養。在每一階段結束時,再制定相應的考核標準,對學生該階段的培養質量給予評估,并及時作調整。
不是所有學科都適合本研貫通
本研貫通并非在所有學科中都適用。例如,某些應用性強、就業形勢好的學科,本科畢業就可以進入理想的工作單位,學生對高學歷的需求并不強烈,不符合本研貫通對生源穩定性的要求。又如,某些社會科學學科需鼓勵學緣結構的多元化以促進思想觀念的開放性,并不適合以一校學習為主的本研貫通。
根據目前各高校試點情況來看,本研貫通主要在基礎學科和醫學、農學等學科中的適用效果較為突出。因為基礎學科理論性和學術性較強,取得創新性和原創性成果偏難,對學生知識積累的廣度和深度以及實際運用能力都有很高的要求,需要連續性和長周期的學習過程。而醫學作為一門實踐性極強的學科,不僅需要扎實的知識學習,更需要大量、長期和規范的臨床培訓,沒有完整系統的長周期培養過程是無法保證培養質量的。農學和生物學類似,主要以生物為研究對象,研究成果會受到生物有機體自身的生長發育周期或季節等自然條件的影響,科研周期比一般學科要長。因此,本研貫通的特性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滿足這些學科的人才培養需求,并在其人才培養過程中進一步發揮優勢。
不是所有學生都適合本研貫通
本研貫通并不適合所有學生。由于該模式的培養目標偏重于“學術型”和“研究型”拔尖創新人才,在選拔和考核時必須從學生的科研潛力、創新意識與學習意志等方面進行綜合考量,除了檢驗其學習和科研能力的硬性指標之外,也要了解其是否有濃厚的專業興趣、是否有志于從事學術研究工作等軟性因素。因此,該模式的選拔方式、考核環節、參考依據和考察內容都應根據培養目標與學生個人特色精心設計。
雖然目前不少高校將本研貫通的試點項目作為高考招生宣傳時的主推熱點,但在筆者看來,該模式的選拔時間節點至少應放在本科一年級末或二年級初。因為僅憑高考成績,無法確定學生是否能夠適應高等教育階段的學習方法和生活環境,而且學生對專業的了解和自身發展的規劃需要一定時間。此外,考核的時間節點不宜過密,以免頻繁打斷貫通式培養過程。
科學的選拔考核機制既是為了避免該模式入選學生在培養過程中的主動流失,也是為了對不合要求的學生進行分流。由于貫通式培養模式本身就是為了節約在重復環節上浪費的時間,因此一般來說中途是不授予學位的,但必須給學生留下出口。在不同階段退出的學生,應當允許其進入普通班級按照相應的培養方案進行調整,在達到學位授予要求后獲得相應學位。這樣既可以保證貫通式人才培養模式的培養質量,又可以解除入選學生的后顧之憂。
給學生更多機會“走出去”
為了避免本研貫通相對封閉的培養環境所帶來的不利影響,在人才培養過程中更要注意創造條件使學生能得到多國多校的聯合培養、獲取多學科知識和技術方法訓練以及接受多導師指導。
在長周期培養過程中,可以有計劃地派學生到國內外相應學科領域知名高校或科研機構攻讀聯合學位或進行短期訪學,鼓勵學生積極參與頂尖學術交流活動,感受前沿思想觀念的碰撞,培養國際視野,拓寬科研思路,兼收不同國家、高校、導師之所長,結合自身興趣和特色,形成科研生長點和突破口。
在培養方案設計中,高校應明確提出跨學科課程選修的要求,根據科研需要和個人特點,以交叉性、綜合性課程體系幫助學生優化知識結構,拓展思維方式。同時,還要強化跨學科研究方法的訓練,加大學術倫理和學術規范類課程比重,提高學生的科研素養。
實驗室輪轉是國際上常見的研究生培養方式之一,但在我國卻很難施行。主要原因在于研究生從進校伊始就確定了和導師一對一的指導關系,導師之間、學科之間很難突破界限,而且實驗室輪轉需要占用較長的學習周期,分段式人才培養模式很難騰出時間。由于本研貫通在本科期間就已有導師團隊介入,但關系相對松散,且培養周期較長,為實驗室輪轉的實行提供了較為充足的條件。實驗室輪轉還可以幫助學生與多學科的導師和同學接觸,與多種實驗設備及技術方法接觸,從而完成人際網絡、知識技術的積累。
國內外訪學、跨學科選修、實驗室輪轉等培養環節的落實,可以有效打破培養環境的封閉性,為本研貫通入選學生進行個性化的科研創造提供有益幫助。
本研貫通期待管理部門通力配合
本研貫通要實現機制上的無縫對接,必須得到研究生院、本科生院等職能部門和各培養單位的大力配合,并制定完善的配套制度予以保障。
在該模式的頂層設計上,分管本科教育與研究生教育的校領導要在兼顧學校歷史淵源和現實條件的基礎上,達成運作該模式培養拔尖創新人才的共識;職能部門再根據學科發展和人才培養需求劃分實施該模式的學科專業范圍,然后由各培養單位自愿申報并結合本單位實際提出具體運作的策劃書。在該模式入選學生的選拔和考核方面,具體時間和方式可由培養單位根據實際情況自行確定,職能部門只需監督程序和復核結果即可。
在培養方案制定和課程設計上,需要職能部門提出基本要求和規范,培養單位負責整合課程和細化培養環節,而導師及其團隊要依此為學生制定個性化培養計劃。
在該模式的運作過程中,職能部門負責在生源分配、項目安排、經費使用等方面為相關培養單位提供政策傾斜,培養單位則負責為入選學生指派導師、優化課程、強化指導、落實培養計劃。
在該模式運行的制度建設上,應制定與之相配套的選拔及考核辦法、分流制度及后續管理辦法、學籍管理辦法等,明確各方責、權、利。
在考慮與該模式相關的保研指標分配、中途學位獲取、退出學生出口調整等具體問題時,也要由職能部門和培養單位以及導師們充分協商、妥善安排,職能部門除了給予必要的扶持與監管之外,應盡量保證培養單位享有充分的自主權和靈活度,根據學科特色和學生需求進行處理。
盡管本研貫通利弊并存,但只要選擇了適宜的學科和生源,并在培養過程中暢通體制機制、整合優質資源、加大扶持力度、強化環節管理,就一定能充分發揮該模式的有效性,為拔尖創新人才培養、為教育強國戰略的實施再添助力。(作者單位系武漢大學研究生院)
作者:張莉
推薦簡章
更多>相關文章推薦
03
05
拔尖創新人才培養是我國加快建設教育強國、科技強國、人才強國的重要基礎性、戰略性和前瞻性任務。當前我國高校普遍采取的本研貫通制度設計,正是錨定基礎科學研究前沿領域
客服電話:010-51264100
中國在職研究生網
免費咨詢
張老師
15901414201張老師
13810876422周老師
15811207920育小路
關注微信公眾號
招生政策隨時看
關注小程序
專業簡章學校隨時查
評論0
“無需登錄,可直接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