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簡章
更多>政策解讀
快速擇校
拔尖創新人才培養是我國加快建設教育強國、科技強國、人才強國的重要基礎性、戰略性和前瞻性任務。當前我國高校普遍采取的本研貫通制度設計,正是錨定基礎科學研究前沿領域和關鍵核心領域進行拔尖創新人才自主培養,旨在促進實現科技自立自強,為強國建設提供源源不斷的人才供給。
對于本研貫通該如何實施,學界和社會有不同反應。主要分歧在于本研貫通可能導致學習者的學緣結構單一,不利于拓展求學和未來職業發展道路的廣度、深度,一定程度上有悖于培養拔尖創新人才的本意。
在筆者看來,以本科為起點將有志者薈集,進行長學制設計,對學生的成長有著熟悉學科專業環境、易深化持續學習等優勢。但不必諱言,從青年學生成長的規律來看,其也確實存在挑戰和不確定性。當下,廣大高校有必要對本研貫通培養模式進行系統思考,揚長避短,發揮其更大效用。
揚長:合理縮短培養年限,提升人才培養質量
傳統的本、碩、博分段培養模式,每個階段都包含了知識學習、科研訓練和實踐創新等環節,課程設置、研究內容存在重復現象。分段化的學習不利于建立完整的知識體系,也使得學生難以深入觸及科學的核心內容。而這,也是越來越多高校青睞以本研貫通模式培養拔尖創新人才的重要原因。
當前各高校普遍采取的本研貫通培養模式,主要包括統籌教育資源的建設和利用,建立選拔、培養方案,制定并實施考核、分流、評價、管理等機制,以免試推薦研究生的方式打通本研升學渠道,構建本研一體化的課程體系、科研訓練體系、實習實踐體系,優化知識學習、能力訓練和素質培養過程,從而構建更符合拔尖創新人才成長規律的培養模式,合理縮短培養年限,提升人才培養質量。
通過多維度剖析本研貫通培養模式可以發現:從學位層次上看,我國高校的本研貫通培養模式主要分為“本碩連讀”“本碩博連讀”和“本博直讀”三種模式。其中,高校更多采用的是本碩連讀和本博直讀模式。從學習年限上看,高校一般采用“3+X”模式,其中“3”為本科學習年限,“X”為碩士或直接攻讀博士學位研究生學習年限。本碩連讀的總學習年限一般為6年,本博連讀的總學習年限一般為8年,培養周期比傳統分段式培養短。從機制保障上看,高校針對拔尖創新人才培養投入了大量資源,小班化、導師制、書院制、學科交叉、科教融匯、產教融合、國際交流等機制都被運用到培養過程中。
避短:體現個性化、促進學科交叉與跨校貫通
目前,一些高校的本研貫通培養過程主要存在四大突出問題:
一是同質化程度高。通過分析多所高校的本研貫通培養模式和培養方案,筆者發現其中存在一定程度的同質化現象。究其原因,可能與受政策文件、培養環境、利益平衡、社會認可等多方面因素制約,高校在人才培養上的自主發揮空間不足有關。
二是學科交叉性弱。盡管學科交叉已經成為大勢所趨,高校也一直試圖通過學分制、項目制等機制促進本研貫通培養中的學科交叉,但在一級學科建院的體制下,學科和學院的壁壘很難被打破。一些參加本研貫通培養的學生在接受通識教育和基礎學科教育后,還是要進入專業學院繼續學習。此外,本研轉段時,學生跨學科選擇研究生專業也存在一定的壁壘。例如,學生選擇本專業直升可以不用測試,而選擇跨專業升學則需要額外進行選拔測試。
三是個性化培養難體現。培養拔尖創新人才更加需要因材施教、多元評價。然而目前,不少高校本研貫通培養模式中的評價考核體系仍存在大而全的問題,學生的個性化培養難以得到保障。一些高校為學生配備了專門的導師,但有些導師由于各種原因,無法深入了解學生并為學生提供有針對性的指導和建議。
四是跨校貫通培養存在阻礙。有研究發現,學術流動越頻繁,學術生產力越高。但目前,跨校貫通培養的機制仍在探索階段,多數本研貫通培養模式下的學生僅能在本校升學,而長期在同一環境下進行學術訓練和培養容易導致學緣關系單一,進而衍生學術“近親繁殖”現象。
調整:動態實施培養方案以適應學生成長需要
針對上述問題,高校究竟該如何調整本研貫通培養的思路?在筆者看來,和此前高校較為常用的“本碩博貫通”提法側重培養方案設計上的銜接相比,漸漸取而代之的“本研貫通”提法更具多樣性、多元性、靈活性,可以包容不同類型、路徑和交叉空間的存在。從總體上看,拔尖創新人才的本研貫通培養需要從多方面努力,包括堅持因材施教,注重學科交叉,加強國際交流,確保辦學自主權以及融合多元主體參與等方面,從而培養出更多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拔尖創新人才,為國家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提供強有力的人才保障。
堅持因材施教,塑造個性化培養路徑。拔尖創新人才培養不可陷于狹義“精英化”的教育觀念,而是要更加強調高端創新人才的差異化和個性化發展理念。一方面,高校應當下力氣研究如何發現學生的天賦潛質,從選拔機制、評價機制、流動機制上進行變革,消除一考定終身的弊端。另一方面,高校還應當為學生制定個性化的培養方案,努力做到“一人一策”。本研貫通培養過程中,學生的志向和興趣存在不斷發生變化的可能,高校的培養方案需要兼具動態調整性以適應學生的成長需要。此外,高校應當激勵導師參與,充分發揮學業導師的引導作用,并且實施多課題組實習機制,使學生充分了解不同的學科方向,在更為廣闊的學術共同體環境中成長。
注重學科交叉,構建創新的協同生態。一是鼓勵學生進行跨學科學習與研究。高校可以在本研貫通培養過程中設置寬口徑、多學科的學習條件,設計多個學習節點和階段,提供不同環境、國家、區域、學科的學習交流空間和機會,在看似緊密的本研貫通設計中嵌入多次多段與其他學緣、學術共同體進行銜接或接受不同類型學術體驗的機會,從而促成學緣結構的實際性改善。二是在轉段階段鼓勵學生跨學科選擇專業。例如,復旦大學強基計劃學生已可以跨大學科門類選擇專業,歷史學專業學生可以申請高端芯片、國家安全等領域的專業,化學專業學生可以選擇考古學、文物與博物館學、哲學專業。三是打破學院、學校間的壁壘。高?梢越⑷瞬排囵B試驗區,構建學科交叉研究平臺和人才培養的科教融匯機制,通過學科交叉相關研究培養學科交叉人才。例如,北京航空航天大學與北京協和醫學院合作共建“協和醫班”,學生本科注冊前者學籍,通過推免直博進入后者學習。
加強國際交流,拓展能力的核心要素。拔尖創新人才是未來的領軍人才,高校必須瞄準國際前沿,培養他們積極參與國際競爭與合作。國際交流是拓寬學生視野、提高國際競爭力的核心要素。本研貫通培養過程中,高校應把國際交流作為學生的必修項進行設計,積極開展國際交流活動,鼓勵學生參加國際學術會議、交換生項目和聯合培養項目等,讓學生接觸不同文化背景與學術氛圍,提高跨文化交流能力與國際視野。例如,東南大學為每名強基計劃學生在本科階段提供至少一次參加國際交流項目或活動的機會,博士階段則全額資助每名學生赴海外聯合培養一年,本、碩、博階段至少資助學生參加國際學術會議各一次。
融合多元主體,營造發展的保障環境。基礎學科拔尖創新人才培養是一項系統工程,本研貫通需要高校、政府、社會等多方共同參與。高校作為人才培養的主體,應當在培養方案設計、資源投入、教學科研、學科交叉、國際交流等方面發揮積極作用。同時,政府和社會也應該提供相應的支持與保障,如加大對基礎學科的投入,完善本研貫通相關政策和制度,給予高校充分的辦學自主權,允許學生跨校貫通,鼓勵社會力量參與人才培養,充分調動國家實驗室體系、高水平科技企業等主體參與拔尖創新人才本研貫通培養的能動性。
(作者馬永紅系北京航空航天大學人文公管學院教授、北京市哲學社會科學“研究生教育改革與發展”研究基地首席專家,杜鵬程系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國際創新研究院副院長。本文系國家社科基金教育學重大項目“科技自強背景下高校有組織科研研究” [VIA230005]階段性成果)
作者:馬永紅 杜鵬程
推薦簡章
更多>相關文章推薦
03
05
近年來,本研貫通培養模式作為改革舉措之一在越來越多高校中實行。該模式以其連貫性和長周期特征,適應了高水平科研成果產出規律及拔尖創新人才培養規律。而社會普遍評價標
客服電話:010-51264100
中國在職研究生網
免費咨詢
張老師
15901414201張老師
13810876422周老師
15811207920育小路
關注微信公眾號
招生政策隨時看
關注小程序
專業簡章學校隨時查
評論0
“無需登錄,可直接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