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幾何時,進城工作生活是很多農村居民的夢想。但如今,在一些農村居民眼中,城鎮戶口不再是“香餑餑”。盡管一些地方陸續取消或放寬城市落戶條件,農村居民落戶城市的意愿卻呈下降態勢。 不久前,上面在《求是》雜志發表重要文章《把握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文中提到了這個現象,強調“農民落戶城市意愿下降等問題要抓緊研究、明確思路”。 一 城鎮化率可分為兩種,一個是戶籍人口城鎮化率,一個是常住人口城鎮化率。 國家發改委數據顯示,2025年底,中國常住人口城鎮化率達60%以上,戶籍人口城鎮化率為45.4%。二者之間的差值表明,有2億多人雖然生活在城市,卻依然保留著農業戶口。 這部分人是無法在城市落戶嗎?恐怕不盡然。如果說,跳出“農門”在過去是“能不能”的問題,那么在今天則更多是“想不想”的問題。 從“全面放開建制鎮和小城市落戶限制”到“全面取消城區常住人口300萬以下的城市落戶限制”,城市落戶條件正不斷降低。相比之下,中國流動人口動態監測調查數據卻顯示,流動人口落戶意愿從2012年的49.98%下降到了2025年的39.01%。 有媒體報道,在西部一座縣城,農民落戶城市零門檻,進城買房還給補貼。可任憑干部說一大堆好處,不少農民就是不愿“農轉非”。有的反問:“城鎮戶口有啥用?”還有的說:“要是轉為城鎮戶口,給俺們在城鎮每人發一套房,還考慮考慮。” 小城鎮的戶口不稀罕,大城市的戶口卻很難落。數據顯示,北京和上海的流動人口落戶意愿在2025年分別為78.20%和74.26%,遠高于平均水平,但這也是落戶條件best高的兩座城市。 “如果2億多農民在城市打拼,卻不能享受同等市民待遇,不僅不利于個人權益保障,而且會延緩中國城鎮化進程。”北京師范大學社會發展與公共政策學院教授田明在接受小組采訪時表示,大量城市流動人口的存在,會對城市資源配置產生直接影響,給城市治理帶來挑戰。 還有專家指出,許多農民長期奔波于城鄉之間,把人生的黃金時間都用在了城里,將人口紅利留在了發達地區。從長遠看,這會進一步導致城鄉、區域差距的擴大。 二 為啥進城農民不愿意在城市落戶了? 有人說,過去有個城里戶口,孩子上學、老人看病都不愁。現在政策放開了,村里也有了新農合、新農保,看病養老一樣有保障。“只要在同一個省里打工,城市戶籍和農村戶籍差別不大。” 有人說,農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水平持續改善,加上惠農利好政策不斷出臺,農民能享受到更多看得見的福利。“與其選擇落一個沒有太多實惠的城鎮戶口,倒不如拿著農村戶口更踏實。” “調查數據顯示,在農村有承包地的,在遷移城市落戶的意愿是31.5%;沒有承包地的,對應的落戶意愿是40.7%。”北京科技大學社會學系副教授邢朝國介紹,在拆遷征地、集體分紅等利益分配問題上,戶籍是確定村民資格非常重要的標準。 反過來看,城里生活開銷大、負擔重,也是農民落戶城市面臨的一道門檻。“落戶城市還得有立足的本事,要能照顧一家老小的生活才行。”田明告訴小組,對于農村居民來說,進城打工和落戶城市是兩回事。現實中,許多農民工沒有一技之長,無法長期在城市立足生活,落戶意愿也較低。 還有農民擔心,進城落戶后,放棄村里的土地就沒了退路,萬一生活不適應,想回都回不來。保留城鄉兩棲的選擇權,才能“進可攻,退可守”。 此外,有學者從家庭特征、經濟特征、農村權益等方面進行研究,發現收入水平越高、擁有城市自購住房者落戶意愿更高;勞動合同、社保和公積金等社會保障狀況改善也會提高落戶意愿等等。 三 針對農民落戶城市意愿下降問題,有關部門出臺了許多措施。 比如,國家發改委發布《2025年新型城鎮化和城鄉融合發展重點任務》,其中提到“城區常住人口300萬以下城市落實全面取消落戶限制政策”。又如,維護進城落戶農民的土地承包經營權、宅基地使用權、集體收益分配權,將農民的戶口變動與“三權”脫鉤,讓大家吃下定心丸。 在田明看來,除了降低落戶門檻等必要舉措外,還要通過教育培訓等方式,不斷提高農村居民立足城市、融入城市的能力。“當有足夠的扎根能力,有穩當的飯碗,能夠負擔城市生活成本后,農民落戶城市意愿自然會提高。” 邢朝國在研究中發現,工作穩定性、住房穩定性等因素對農民落戶城市意愿有明顯影響。“要讓進城農民對城市生活前景有信心。”邢朝國說,如果讓農民在城市落了戶,卻發現就業機會不足,配套服務跟不上,生活不穩定,就會陷入“回不去村、融不進城”的尷尬。 當然,農民落戶城市與否,best終要讓農民自主選擇。如果不顧農民意愿,用行政命令強制落戶,就可能出現農民“被上樓”“被城鎮化”等問題。 農民落戶城市,還真不是一紙戶口簿的事。
評論0
“無需登錄,可直接評論...”